野外攀爬游走技能:其他掩体类型

其他掩体类型

美国陆军

寻找掩体位置,一定要牢记想要建造什么类型的掩体(防护物)。

不过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 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建造所需掩体。
  • 所需掩体是否足以抵挡恶劣天气(阳光、风、雨、雪)。
  • 是否有工具建造所需掩体。如果没有,能否制造临时工具?
  • 是否有建造掩体所需的材料,材料够不够?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知道如何建造各种类型的掩体,以及建造各类掩体所需要的材料。

三杆降落伞锥形帐篷

如果有降落伞和三根木杆,而且战术情况允许,就可以制造降落伞锥形帐篷。制作这样的锥形帐篷简单、快捷。锥形帐篷可以抵挡恶劣天气,增强火或蜡烛的微弱光线,起到发信号的作用。而且降落伞锥形帐篷足够大,可以容纳几个人及其设备,还能供人睡觉、做饭、储存柴火。

三杆降落伞锥形帐篷
三杆降落伞锥形帐篷

可以使用部分或全部主降落伞伞衣或备用降落伞伞衣制造降落伞锥形帐篷。如果使用标准降落伞,就需要3根3.5~4.5米长的木杆,每根木杆粗5厘米。

制作步骤如下:

  • 将木杆固定在地面上,然后从一端将3根木杆捆扎在一起。
  • 立起框架,将3根木杆拉成三脚架形状。
  • 将更多木杆固定在三脚架上,起额外支撑作用。再加5~6根木杆效果最好,不过不要把它们捆扎在三脚架上。
  • 确定风向,使入口与平均风向呈90度(或更大)角。
  • 把降落伞铺在三脚架上,把尼龙网环放在伞衣顶部。
  • 把尼龙网环放在一根自由直立的木杆顶部。然后将这根木杆靠在三脚架上,这样伞衣的顶部就能和3根木杆的绑扎处在同一高度。
  • 用伞衣包住三脚架的一面。伞衣应该是两层厚,因为用的是整个降落伞。只需要包住一半三脚架,剩余的降落伞沿相反方向环绕三脚架。
  • 将折叠的伞衣边缘包住2根自由站立的木杆,这样就建好了入口。稍后可把木杆并排放置,以此封闭入口。
  • 将所有额外的伞衣放在降落伞锥形帐篷杆的下面,形成掩体底面。
  • 如果打算在帐篷内生火,就在顶部留一个30~50厘米的通风口。

单杆降落伞锥形帐篷

要建造这样的帐篷,需要裁取14格三角形伞衣、桩子、1根结实的中心支撑杆、内核和针。从伞衣底部横带上截取一段40~45厘米长的绳索。

单杆降落伞锥形帐篷
单杆降落伞锥形帐篷

制作步骤如下:

  • 选择掩体位置,在地上画一个直径为4米的圆。
  • 用剩余的伞衣底部横带,把伞衣固定在桩子上。
  • 先确定入口在何处,然后凿入一根桩子,将伞衣底部横带剩余的绳索牢牢系在桩子上。
  • 把伞衣紧紧拉到下一条绳索上,在画线的位置凿入一个桩子,将绳索固定在桩子上。
  • 重复钉桩的环节,直到所有绳索都连接在桩子上。
  • 用之前截取下来的伞衣底部横带,将伞衣顶部松松地连接在中央支撑杆上,在尝试和确定在中央支撑杆直立起来后,通过哪个点可将伞衣拉紧。
  • 然后将伞衣牢牢固定在支撑杆上。
  • 使用伞绳将三角形布末端缝在一起,留1~1.2米的开口做门。

无杆降落伞锥形帐篷

除中心支撑杆外,建造无杆降落伞锥形帐篷与建造单杆降落伞锥形帐篷所需的材料一样。

无杆降落伞锥形帐篷
无杆降落伞锥形帐篷

制作步骤如下:

  • 用之前割断的伞绳系在伞衣顶部。
  • 将这根绳索绕过大树枝,然后系在树干上。
  • 从入口对面开始,以地上画出的直径为3.5~4.3米的圆为准,凿入一个桩子。
  • 将第一根绳索系在伞衣底部横带上。
  • 继续凿入桩子,将绳索系在桩子上。
  • 把伞衣都系在桩子上之后,松开连接在树桩上的绳索,拉动这根绳索,从而拉紧帐篷布,再牢牢地系在树干上。

降落伞吊床

需要从伞衣上裁取6~8格三角形伞衣,再找两棵间距约为4.5米的树。

降落伞吊床
降落伞吊床

现场应急披屋

如果身在林地,并有足够的天然材料,那么即便没有工具,或者只有一把刀,也可以建造现场应急披屋。相比建造其他类型的掩体,建造这种掩体需要较长时间,但它可以抵挡恶劣天气。

需要两棵间距约为2米的树(或两根直立的木杆);一根长约2米、直径为2.5厘米的木杆;还需要5~8根木杆,长约3米,直径为2.5厘米,作为梁使用;绳索或藤蔓,用来把横向支撑杆拴系在树上;还需要其他木杆、小树或藤蔓,用来呈直角拴系在木梁上。

建造步骤如下:

  • 在齐腰或齐胸高度,将2米长的木杆固定在两棵树上。这是横向支撑杆。如果没有直立的树,就使用“Y”形树枝或两个三脚架建造一个两脚架。
  • 将3米长的梁杆一端固定在横向支撑杆的一面。和所有类型的披屋一样,确保披屋的背面处在逆风方向。
  • 将小树或藤蔓成十字拴系在梁杆上。
  • 从下到上,按照叠瓦构造,用树枝、树叶、松针或草覆盖在框架上。
  • 将稻草、树叶、松针或草放在掩体内部当床使用。
现场应急披屋和火堆反射墙
现场应急披屋和火堆反射墙

遇到寒冷天气,可以建造火堆反射墙壁,从而增加披屋的舒适度。将4个1.5米长的桩子凿入土里,用来支撑墙壁。在支撑桩之间,用带有绿叶的木头层层叠加。堆叠两排木头,从而在火反射墙内创造出了一个内部空间,里面可以填塞泥土。这么做不仅可以使反射墙变得更坚固,还可以使其反射更多热量。将支撑桩的顶部捆扎在一起,这样带有树叶的木头和泥土就不会散落了。

再花一些工夫制造一个晾衣架。砍劈几根2厘米粗的木杆(其长度取决于披屋横向支撑杆和火反射墙顶部之间的距离)。将木杆一端固定在横向支撑杆上,另一端固定在火反射墙的顶部。将较短的树枝呈直角固定在这些木杆上。现在就有地方晒衣服、把肉和鱼晾干了。

沼泽床

在沼泽和湿地,或是其他有积水或常年潮湿的地方,沼泽床可以使人保持干燥。选择位置,一定要考虑天气、风向、潮汐和现有材料。

沼泽床
沼泽床

建造步骤如下:

  • 寻找呈矩形的四棵树,或是砍劈四根木杆(竹子最理想),呈矩形将它们牢牢固定在土里。它们之间必须有足够大的间距,并且足够结实,可以支撑人和装备的重量,并且长于人的身高。
  • 砍劈两根木杆,稍长于矩形的宽度。这2根木杆也必须足够结实,可以支撑人的体重。
  • 将这2根木杆固定在树(或木杆)上。确保它们有一定的高度,远离地面或水面,以免潮汐或高水位把床弄湿。
  • 再砍劈一些木杆,稍长于矩形的长度。呈直角将它们固定在两根侧杆上。
  • 将宽叶或草铺在床框架上方,形成柔软的表面,用来睡觉。
  • 将黏土、淤泥或泥土放在沼泽床一角,晾干后就形成了火垫。

还有一种掩体也可以让人远离水或潮湿的地面,这种掩体同样使用矩形结构作为沼泽床。建造方法很简单,纵向将树枝排列在4棵树(或木杆)内里,直到有足够多的材料可以在水面上支撑用来睡觉的表面。

天然掩体

不要忽略天然掩体。比如洞穴、岩石裂缝、灌木丛、小凹地、山上背风面的大岩石、有低树枝的大树和倒在地上有茂密树杈的树。然而,选择天然掩体,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 远离沟壑、窄谷或河滩这样低洼的地方。低地夜间容易凝聚冷空气,因此比周围的高地要冷。在有茂密灌木丛的低地里,昆虫也比别的地方多。
  • 检查是否有毒蛇、蜱、螨、蝎子和会蜇人的蚂蚁。
  • 检查是否有松散的岩石、枯枝、椰子或其他植物会掉到掩体上。

海滩遮荫掩体

这种掩体可以抵挡阳光、风、雨和暑热。使用天然材料极易建造。

海滩遮荫掩体
海滩遮荫掩体

建造步骤:

  • 收集浮木或其他天然材料,作为支撑梁和挖掘工具。
  • 选择一个高于高潮位的地点。
  • 挖一道自北向南的沟,这样日晒程度最低。确保这道沟够宽够长,躺得舒服。
  • 在沟渠三面堆土,堆的土越高,掩体内部空间就越多。
  • 将支撑梁(浮木或其他天然材料)横跨沟渠,固定在土堆上面,形成顶部框架。
  • 在掩体入口前方再挖出一些沙子,扩大掩体入口。
  • 使用草或树叶这些天然材料在掩体内铺一张床。

——摘自《美军生存指南:陆军战地参考便览FM21~76》


荒漠掩体

美国陆军

如果遇到干燥环境,就要考虑建造掩体所需要的时间、精力和材料。如果有雨披、帆布和降落伞,就可以利用凸出的岩层、沙丘,或沙丘或岩石之间的凹地等地貌特征来建造掩体。

使用突出的岩石建造掩体:

  • 使用岩石或其他压重物,将雨披(帆布、降落伞或其他材料)一端固定在突出岩石的边缘。
  • 拉伸雨披,固定另一端,以便起到最佳遮荫效果。

在沙海之中:

建造一座沙丘,或使用现有沙丘的一面作为掩体的一边。
使用沙子或其他压重物,将覆盖物一端固定在沙丘顶部。
拉伸覆盖物,将其另一端固定,以便起到最佳遮荫效果。

注意

如果拥有足够的覆盖物,就将其对折,在两等份之间形成一个30~45厘米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降低掩体内的温度。

在地下掩体,正午时分的温度可以降低16~22摄氏度。然而,相比建造其他掩体,建造地下掩体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体力劳动会使人出更多的汗,所以应该在一天里比较凉爽的时间建造地下掩体。

荒漠地下掩体
荒漠地下掩体

建造步骤如下:

  • 在沙丘和岩石之间寻找一片较低的地方或凹地。如有必要,挖一条40~60厘米深的沟渠,而且要够长够宽,使人能舒舒服服地躺在里面。
  • 将挖渠挖出来的沙子堆积在沟渠三面堆成沙堆。
  • 在沟渠敞开的一面再挖出一些沙子,以便轻易进出掩体。
  • 用覆盖物覆盖沟渠。
  • 使用沙子、岩石或其他压重物固定覆盖物。
开放式荒漠掩体
开放式荒漠掩体

如果材料富余,就可以在第一层覆盖物之上30~45厘米的位置再加一层覆盖物,这么做可以进一步降低正午时分沟渠内的温度。这层材料可将掩体内的温度降低11~22摄氏度。

还有一种地下遮荫掩体,建造方法与上述类似,只是四面都敞开通风。为了实现最大保护效果,需要覆盖至少两层降落伞衣。反射热量效果最佳的颜色是白色;最里层覆盖物的颜色应该深一些。

——摘自《美军生存指南:陆军战地参考便览FM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