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不用电的新一代汽车

不用电的新一代汽车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接下来我将要介绍的清洁柴油汽车、使用生物燃料的汽车以及氢动力汽车这三种。

在欧洲,人们普遍认为,柴油动力车比汽油动力车油耗低且对环境有益,因此在2004年前后注册的新车中柴油动力车占了50%左右。但其废气中含有有害物质的量却多于汽油发动机。因此,考虑到大气污染问题,人口密集度很高的日本并没有引进柴油动力车。

即使是在柴油动力车普及的欧洲,也出台了进一步净化废气的严格的排放标准“EURO5”。日本从2009年开始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后新长期”柴油动力车排放法规,美国也从2008年开始实施与汽油动力车相同的“Tier Ⅱ Bin5”排放规定。

为了适应日美欧推行的严格的排放标准,汽车生产商们不得不给柴油动力车加装高级的燃料喷射装置和催化剂,因此据说其售价甚至已经与混合动力汽车持平了。

此外,与过去相比,柴油动力车所用的轻油价格上涨,与普通汽油的价格差逐渐缩小也是一个原因。为了适应排放标准,汽车生产商们给汽车加装了净化废气的催化剂,并且为了不使催化剂的性能退化,还需要花高价纯化轻油使其硫磺(10ppm:0.001%以下的超低硫磺)量尽量趋近于0。我们都知道,在欧洲轻油要比普通汽油贵得多。在日本,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轻油比汽油便宜得多,但就燃料本身的价格来说,轻油并不是特别便宜。

因此即使是在柴油动力车很受欢迎的欧洲,也在寻求其电动化和混合动力化做着努力。

生物燃料是指由植物制成的燃料。生物燃料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植物在生长时所进行的光合作用中会吸收二氧化碳(CO2),发动机汽车使用生物燃料也就不会加剧地球温暖化的趋势。发动机燃烧生物燃料时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但这部分二氧化碳又会被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吸收。使用生物燃料的发动机汽车正是基于这个想法出现的,也就是说,它不会破坏环境。

但我们知道,当生物燃料由玉米粒等原料制成时,不可能对环境完全没有影响。这是因为如果不充分利用茎和叶,也就无法避免栽培(播种、灌溉、收获时能量的消耗)和制造燃料时排出的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并且也有人说,世界上约有10亿人面临着温饱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将农作物作为汽车的燃料吗?虽然寻求汽车燃料多样化是很有价值的,但能否将其广泛普及到全世界就很难预测了。

氢动力汽车以氢为燃料,依靠在发动机中燃烧氢来行驶。虽然使用氢,但它与之前介绍的燃料电池车(FCV)不同。FCV是利用氢发电、依靠其放出的电行驶的,而氢动力汽车是依靠在发动机中燃烧氢(而不是汽油)得到的旋转力来驱动汽车的。

与在发动机中燃烧汽油和轻油相比,燃烧氢后,废气中所含的有害物质要少得多,但比起燃料电池汽车,其利用氢的效率要低得多。并且,废气中还含有少量的NOX等有害物质。

由于氢气发动机可将现有发动机改造并加以使用,因此可以延用原有的零件和现有的工厂设备,与燃料电池车相比,其新设备的投资较少。因此日本的马自达公司和德国的BMW公司都在致力于氢气发动机的开发。并且,马自达公司还在进行利用氢气发动机驱动发电机,开发依靠电动机行驶的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而且,致力于开发氢气发动机的汽车生产商们也并没有否定燃料电池汽车。

为了普及氢动力汽车,需要设置为汽车提供氢气的加氢站。如果普及了氢气发动机和燃料电池,这些社会设施就能随之完备了吧。


专栏 汽车辟谣

新一代汽车里果真没有赢家吗?

编辑:将来哪种汽车会是赢家呢?

记者:怎么想起这个问题来了?

编辑:你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就好,更何况读者们应该也是很期待答案的吧。你罗列了太多汽车类型,介绍完这个又介绍那个,谁都没有耐心全部读完啊。

记者:我觉得是电动汽车(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V)。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蓄电池的性能、价格、充电设备以及加氢站等社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编辑:你怎么那么啰嗦啊……

记者:所以就目前来说,混合动力汽车和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最受关注。

编辑:清洁柴油、天然气和生物燃料不行吗?

记者:您懂得很多嘛。它们各有千秋,但清洁柴油和天然气必须依赖地下资源,生物燃料虽然来源于植物,但仍存在着粮食问题、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等需要解决的难题。

编辑:那这么看来赢家还是混合动力汽车喽?

记者:从EV和FCV面临电气化这一点来看,目前占优势的还是混合动力汽车。在欧美国家,混合动力汽车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

编辑:混合动力汽车还是赢了。我下一辆车就买混合动力汽车吧。

记者:但小排量汽车和小型EV也开始受到关注了。

编辑:你刚才不是还说EV存在蓄电池性能和价格问题吗?

记者:小排量汽车和小型EV价格较低。在蓄电池的性能方面,就小排量汽车日常的行驶距离来看,充一次电能行驶30km就够了。

编辑: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别总是狡辩,说清楚一点。

记者:我的意思是,今后将不再是以汽油动力车为主导的时代了,而是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和EV在内的各种汽车争奇斗艳的时候了。

编辑:你的意思是说没有赢家了?

记者:拿电与能源的结合来说,原子能、火力、水力、可再生能源等都存在。您平时吃饭也是日料、西餐和中餐混着吃吧?您认为赢家只有一个,总在考虑赢家是谁,但这种想法已经过时喽。

编辑:赛马的时候我总是赌冷门哟。

记者:我是认真的,别开玩笑!如果要是按我说的来看,与只有一种车成为主流相比,充分利用不同种类的汽车,使它们各尽所能才是目前的趋势。

编辑:那我到底买哪种车好啊?

记者:什么?您说读者想知道哪种车是赢家,结果是想着换车啊(笑)。

编辑:完了,露馅了。我确实是想换车,但读者对这个问题也是很困惑啊,并且读者的环境意识都很高。你把刚才说的写成报道吧,写得简单易懂一点儿,别总狡辩!

记者:明白了!

编辑:那我到底买哪种车好呢?

记者:……


结语

即便将专业术语解释得再简单,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仍然很难理解。虽说理解专业术语是专业人士和内行人的工作,但有些非专业人士仍有这方面的求知欲。事实上我并不喜欢用专业术语进行讲解,我也不喜欢在写文章时精简词句。

村上龙曾在他的小说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语言精简后,其本身的意思就会变得模糊不清,最终使得人们无法理解,读着读着也就觉得读懂读不懂都无所谓了。”而现在的汽车杂志充斥着专业术语和精简后的词句,逐渐丧失了其存在意义,销量也在不断下降。

写这本《汽车是怎样跑起来的》的时候,我尽量选择了大家都了解的、简单易懂的语句来讲解。即便如此,你可能也并没有充分理解汽车的结构吧?

我认为,无论是之前从未关注过汽车的人,还是一直挚爱汽车的人,如果能通过本书增加对汽车的兴趣,也就意味着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认可。

非常希望能听到读者们对本书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