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沈腾、范伟……在东北,要么冻死,要么笑死

  “我有一个东北朋友,他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在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上,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区域。

  这片土地始终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这种颜色介于黑白之间,却又没有灰色那般混沌;卡在暖色与冷色的交界处,它既有星火燎原的热烈,亦有秋气肃杀的冷冽。

  冰与火交融,这里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原始的野性,“生猛”一词可以准确形容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可矛盾的是,“凶狠”之外,它又不断向外散发着善良的气息。

  而这两种极端的体验,对于未曾到过这片土地的人来说,有着最致命的吸引力,使人望而生畏,却又欲罢不能。

  这里始终是矛盾的、无解的、甚至是拧巴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永远是迷人的。

  而“这里”,便是中国东北地区。

东北

  纵观东北的整个历史进程,这片肥沃的土地在严肃中又带着一丝荒诞美学的失序。前者来源于历史,后者则来源于近些年猛然兴起的“东北式幽默”。

  从“共和国长子”,到“段子聚集地”,东北完成这一身份转变仅用了不到70年的时间,这是文化落地的奇迹,同时也是东北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

  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你对互联网的敏感度如何,你都一定或多或少地看到过与“东北人”相关的讯息。而其中,与这一群体相连的词汇,大多是一长串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东北人民很幽默。这点不需要否认。

  只是他们的幽默又从何而来?

乡村爱情故事

  首先,讨论一下东北语言的艺术。

  在正式讨论东北方言之前,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何为“东北地区”?

  根据官方给出的解释,目前的中国东北地区是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四盟构成的区域。目前东北地区土地面积约有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数超过1.2亿。

  人多地也多,而这也决定了,东北地区的方言肯定不只有一种。

东北农村

  如今,语言学家习惯将东北话分为两大类:胶辽官话、东北官话。

  而在东北官话中又分有三大片,即“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与“八小片”。

  受生活环境与个人习惯的影响,各地的东北话各有不同。小到平翘舌的使用,大到表达方式的变化,东北各个城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演绎着家乡的方言。

  只是,万变不离其宗。

  东北各城市的方言发音、表述虽然各有不同,但有一个特点,却是所有东北话都绕不开的,那便是“魔性”。

  作为盛开在黑土地上的一朵娇艳奇葩,东北话的传播速度,足矣比拟可传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用最短的时间,它能以一秒一个外地人的速度向外散发着自己的魅力,从而轻而易举完成“给我一个东北人,我还你一群东北人”的文化传播KPI。

  而这一现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东北话“易学”、“易懂”的特点。

  作为漫长严冬的产物,东北人为了节省自身热量的释放,他们在沟通上会尽可能选择一种长话短说的方法。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能动手的尽量别逼逼。

  毕竟在零下20、30度的天气里,无论怎样深切且友好的会晤交谈,都不如一次拳打脚踢带来的温暖实在。

  为了最大限度保持口腔内的温度不散失,东北方言在普通话发音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发音动作放松口腔,这样一来东北话吞音、连读的特点极其明显。

  “做什么”变成“干哈呀”,“为什么”变成“为啥”,就连争吵与打架这种极考验逻辑性与战术性的连贯繁琐动作,都能被言简意赅地概括为“他扒拉我”。

她扒拉我

  所以,如果你想拥有一点东北话词汇积累并想提升东北话口语等级,那么去户外光膀子练习东北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你就会从内而外地体会到东北话发音的真谛。

哈尔滨冰雕

  哈尔滨冰雕

  身为目前最懒的发声方式,东北话仄起平收较少。它带有大量的儿化音,且“r”与“y”不分,“o”与“e”任意替换。

  这样的随意有点像北京话,但从音调上看,又比后者整整低上了三度;加上爆破音居多,东北话中大量穿插着以“a”为结尾的词语,如此便造成了一种低声说话有气势的感觉。

  “吃肉”变成“吃又”、“好人”变成“好银”、“怎么了”变成“咋地啦”,“莽撞”变成“虎啊”,就连一次普通地形容商品降价,都能被东北人民以“它贱啊”,说出六亲不认的气势。

滚一边去

  在这种“能闭嘴决不张嘴、能降调决不升调、能连读决不分读”的语境中,东北便有了一套自创重音体系:

  “哎妈呀”、“必须的”、“你彪啊”……当你发现一个东北人说话,将力气全都用在第二个字儿上时,那基本可以判断此人“喝大了”。

  除此之外,受满语、俄语等汉化的影响,东北话始终带着一股子浓浓的大碴子味。

  某些地方如盘锦、锦州等地,还有尾音上扬的特点,所以当地人民的每一次张口,都仿佛在质疑全世界。

  被誉为全国最不适合谈恋爱的方言之一,东北话总是显得朴实无华。可再平凡的语言也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闪光点,而这一点在东北话上的体现,便是其惊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来,比起日常交流,东北人民的谈话更像是一次伟大的文学创作。

  “大鼻他祖宗——老鼻子了!”(形容数量多)

  “半夜摸黄瓜——不分老嫩。”

  “放屁掺沙子——连讽刺又打击!”

  在歇后语与俏皮话齐飞的交流中,东北人民总能发动人体一切零件,运用物体的所有特点,凭一己之力将世间万物幻化为比喻句。

巩汉林在《东北一家人》中饰演老牛家“前女婿”

  巩汉林在《东北一家人》中饰演老牛家“前女婿”

  所以他们的语气总是活泼的,用词总是生动的,没有什么能阻碍他们做形容的欲望,如果有,那他们就自创成语!

  “半拉柯基”(形容半途而废)、“沥沥啦啦”(形容办事说话不麻利)、“舞舞扎扎”(形容某人性格不稳重)、吭哧瘪肚(形容说话不流畅)、扬了二正(形容愣头愣脑)、破马张飞(形容张牙舞爪)……

  虽然每一个词语看起来都跟它的本意没有任何关联,但放在特殊语境里,它们又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东北人民的喜怒哀乐。

  在东北,人们讲得内容是啥不重要,重要的是情绪必须到位!而在这一点上,我们本山大叔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对白,无论面对的人物是谁,本山大叔总能以其性感又迷人的东北话,迅速与对方打成一片。

  这是语言的魅力,同时也是跨越人种的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甭管啥意思,整就完事儿了!!

  魔性、硬核、诙谐,近几年凭借这些特点,东北话成了互联网世界中的网红方言,而能熟练掌握这门神奇语言的东北人,也好似一夜之间长在了很多人的笑点上。

  在别人的眼中,东北人的每句话中都带着包袱,每段对话都是语言学的头脑风暴。毫无疑问,东北话是构成东北人“幽默细菌”的一部分。

  但另一方面,东北人也正以特有的方式,自己成就着自己。

  走出语言的范围,东北人民自身的性格特点,同样在向外界散发着致命的吸引力。

  如果你的朋友中有东北人,那在与其相处的过程中,你一定有过想要和他共度一生的瞬间。这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有可能是因为爱情,但绝大多数,却来源于对方出其不意的真诚。

  由于性子“直”,在与东北人交往时,人们总能在不经意间体会到一种“心肌梗塞”的感觉。

  相较于其他地区惯性体面的相处方式,东北人民讲究有一说一。

  所以与其交流时,他们总能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将一切花里胡哨的阿谀奉承怼回原处,随后再配上一个眼神,仿佛时刻在说:

  “整这些虚头巴脑的干啥呀,都在酒里得了呗!”

  这样“直溜”的交流方式偶尔让人难堪,但神奇的是,这些话居然每一句都说在了点子上,即使表达再尴尬,在本质意思上也让人完全挑不出错误。

  东北人的胜负欲很强,所以吃饭喝酒不能适可而止、待人处事不可见好就收,就连吵架他们都要一招制敌,哪怕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这世间就没有东北人接不上的话茬。

  这种天然的语言洞察力部分是因为自身,但更多的则源于东北人这一群体自古以来的经历。

东北雪景

  如果将东北文化整个放入人类文明中,那便不难发现,它其实是汉人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与江湖文化的结合体。

  多元化的特点让其始终保有原始的野性,传统主流文化的约束力被逐渐削弱,人的天性便得以释放,从而形成了外向自由的性格。

  刨除了那些繁文缛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通畅,所以东北人民总是真诚的、敞亮的、朴实的。

  比起“你很好但我们不合适”的委婉,他们更喜欢“能处(就)处,不能处拉倒”的直接,这不是冷酷,这是“长痛不如短痛”的哲学。

拉倒吧

  在这个基础之上,东北人的性格中,便又多了另一个特点——“虎”。

  “虎”,在东北人出现之前,它只是一种动物,而如今却可以用来形容所有生活在黑土地之上的人。

  因为耿直,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们总是给人以“生猛”、“粗犷”、“刚毅”的印象。

  如此性格的养成追其溯源,则由于那次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迁徙人数最多的移民史——闯关东。

“闯关东”旧照

  “闯关东”旧照

  公元1740年,乾隆皇帝为保护清朝根本与物质资源,宣布从此关闭山海关关门,禁止中原民众随意进入关东地区。

  整整一个世纪,黄河中下游连年灾荒不断,为取得一线生机,其中受灾最严重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人民,决心尝试闯开那道此前被封禁了近200年的“天下第一关”。

  然而比起一次远行,闯关东更像是一次前途未卜的铤而走险。

  在当时,闯关东的主要线路有两条。要么行陆路达到锦州地区,要么走水路由旅顺上岸。只是受当时战乱影响,每一条前往入关之路,都可谓困难重重。

“闯关东”旧照

  “闯关东”旧照

  在交通不便、治安恶劣的清末民初,他们漂洋过海,爬山涉水,既要与随处可见的野兽拼斗,还要躲避穷凶极恶的土匪……有人还未到达目的地,便已倒下永远不再起来。

  一路栉风沐雨、九死一生,最终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顺利抵达东北,然而即便抵达了目的地,眼下的生活也不如他们想象中的那般美好。

  随着日俄战争爆发、匪患成灾、与东北原驻民不合等问题的日益激烈,许多已经在东北地区安身立家的人,被迫回到关内,如此一来,最终真正能在东北扎根生活的人其实并不算多。

  而正是这一小部分“闯关”成功的人,于东北繁衍生息,最终构成了如今部分的东北人。

“闯关东”旧照

  “闯关东”旧照

  历时300年,前后迁徙人数超过3000万,闯关东的历史,既是抗争史、也是奋斗史、血泪史。

  而从这样条件中成长起来的东北人,骨子里则必然带有一份如猛虎般的坚强。

  他们敢为人先、勇于抗争、不安于现状,别人不敢去的地方,他们敢去;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敢做;别人吃不了的苦,他们也吃得。

  在从前,这是一种最纯粹的求生本能,而如今,便都演变成了东北人写进基因里的彪悍与果敢,他们“虎”得凶猛,他们“虎”得可爱。

  与此同时,闯关东留给东北人性格里的另一个“后遗症”便是“饱满”。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亲自体验一下当地人民的待客之道,因为不到东北,你永远不知道“热情”二字咋写。

  2001年,长篇喜剧《东北一家人》开播,短短几天后,全国人民都记住了那句“俺们那嘎都是活雷锋”,时至今日仍没有被忘掉。

22岁的沈腾客串《东北一家人》片段

  22岁的沈腾客串《东北一家人》片段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多年来,生活在这片广袤黑土地上的人民始终将其认为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标签,而“雷锋精神”也变成了他们行动办事的准绳。

  闯关东时期,因各项条件都极其艰苦,为了共渡难关、协作致富,彼时的人民必须相互成就,互帮互助。

  天下农友心连心,穷不帮穷谁照应?团结是先民对待困苦环境的特性,所以热情便成了东北人民刻进骨子里的惯性。

东北人的饭菜

  东北人的饭菜

  问:东北人民到底有热情?

  答:问路送到公交车站、进屋直接上炕、请客永远吃撑,就连去银行排队取钱都能碰见阿姨介绍对象……

  在外人的眼中,东北人永远都是自来熟的,举着一把炽热的小火苗,他们走到哪里点哪里。这样的单纯与淳朴看似毫无条件,所以外人偶尔也将其形容为“彪”。不像好话,但东北的兄弟姐妹却很少计较。

  闯过艰难险阻,挺过枪林弹雨,熬过天寒地冻之后,东北人说:

  “我们的家乡是挺冷的,但人心不能冷。”

东北乡井

  据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东北人民独一无二,那由其创造的习俗文化也必定无法复制。

  对于人生,普通青年说人生来孤独,文艺青年说每个人都是孤岛,但东北青年却说:

  “憋在那扒瞎,在我们这儿就没有让人卖单(形容孤单,落单)的时候!”

  位于中国东北方的一角,一道山海关将这片肥沃的土地与外界区隔得明明白白。关里一家亲,因此东北人民对自己家乡的一切,都有着强于其他所有地区的认同感。

  无论你是大连人、鞍山人、盘锦人、甚至是内蒙古人,只要你生活在山海关以里,那我们东北之内皆老乡。

  所以比起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东北”其实也是一种集体文化概念,而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之下,“团体活动”就成了这里最主要的行动方式之一。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施行,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东北的辉煌历史。

  凭借着此前拥有的重工业基础与丰富的煤、铁资源,东北地区成为“一五”计划的重点建设地区。彼时,新中国近一半的投资额被送入这里,要啥有啥的灿烂日子来到了眼前,东北人民也由此开始了劳动最光荣的奋斗历程。

  那一年,成百上千的东北人走进工厂,体验起了蓝领工人的集体生活。包吃包住包分配,在这里工人们每天除了干活,无需为任何事发愁。

  所以比起一份工作,“工厂”更像是一座建立于东北人民精神世界中的理想王国。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钢铁乌托邦体系里,付出必定有回报,努力就会有收获。所有人安分守己地站立于流水线旁边,始终相信生产不易,人人有责。

  那些年,“工人”是东北人民最重要的身份,奋斗于集体之中,他们与这里的一切同生共死,荣辱与共。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团体”成了东北人民的工作方式之一,即使日后那座钢铁伊甸园猛然坍塌,这种习惯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向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交往中渗透。

  东北人喜欢热闹,所以能两个人一起做的事情,他们便绝不会一个人做,如此一种隐秘而又伟大的地域性活动就此诞生,即东北洗澡文化。

东北澡堂

  当你走在东北街头,如果看见迎面走来一列五大三粗、戴着墨镜、双手向后背起的男人时,不要惊慌,不要害怕,他们很有可能只是组团去洗个澡。

  世界上或许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会像中国东北一样,将洗澡视为一种神圣的精神洗涤。和将秋衣掖进秋裤里,秋裤掖进袜子里一样,去公共澡堂洗一个热水澡,同样也是对漫长冬季最基本的尊重。

  在东北人的世界里,洗桑拿更像是一场集脑力与体力活动为一体的人生考验。因为如果没能找到一个完全合适的时间进入浴池,那“等待”即将贯穿他们泡澡的整个过程。

东北澡堂

  拿着搓澡、奶浴、推背、捏脚的号码牌,他们必须时刻竖起耳朵集中精力等待工作人员的叫号,因为多年的洗浴经验正在时刻提醒他们,有些号码,一喊过便是一辈子。

  一路等待加享受,东北人民可以将洗澡的时长控制在4到6个小时,有时也许会更久。从某种程度上说来,东北的澡堂于逢年过节时的火爆程度,完全不亚于国家5A级景区。

  何为“顶级大流量”?小年夜后找澡堂!在东北,所有选择在腊八之后去洗桑拿的都是勇士!因为在那几天,人们会极其赤裸裸地体会到:

  这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搓澡工刚刚叫到了5号,可自己的手牌却是25号!

东北澡堂

  在氤氲的水汽中,所有排队搓澡的人都好似一部没有连贯故事情节的《等待戈多》——看似什么都没有发生,实际却让人满怀期待。

  为了熬过等待时间,在手机肯定不能随身携带的情况下,“唠嗑”成了人们打发无聊时间的唯一方式。

  在东北,“洗桑拿”是一种大型的、毫无理由的、不需要做任何心理建设的私人交友联欢会。

  在这项活动中,参与者只需要准备好自己的洗漱用具来到洗浴中心,从接待者手中接过手牌、拖鞋之后,一场雾气缭绕、热气腾腾的奇幻之旅便就此开始。

东北F4

  东北F4

  澡堂子里,东北人民最擅长的,就是从共同使用一个花洒聊到“我姨家二哥邻居的三大爷的女儿还没有找对象”。

  两位互相搓背的男男女女伴着此起彼伏的拍背声,从辉煌过往谈到人生理想。在稍微条件好点的澡堂之中,人们聊累了甚至还能搭伙去楼上休闲娱乐区喝茶打麻将。

  走进洗浴中心前,你我或许只是“初次见面请多关照”的客人,走出洗浴中心后,大家都是异父异母的亲生兄弟姐妹!

  那一天,当在清晨就已出门的人们,结束了洗浴之旅走出澡堂时,天已经黑了。将还没有完全吹干的头发护好,与刚刚还一起坦诚相见的新朋友互相道别之后,他们各自转身走上回家的路。

  佝偻着背,他们将澡堂最后的余温藏于羽绒服内,脸上却满是笑容。没有亲身经历过这场曼妙体验的人永远不会懂他们的喜悦与舒畅。

  不羡鸳鸯不羡仙,只羡洗澡有时间,这是一次深层的身体护理,更是一次人间温暖与灵魂的高度契合!

东北洗浴中心一角“静”与太极八卦的完美结合

  东北洗浴中心一角“静”与太极八卦的完美结合

  有人说,当世界末日来临前,全家人一起去澡堂将是东北人最后的心愿与慰藉。

  隐藏于这句话之后,东北洗澡文化似乎更添了一丝魔幻色彩,但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神奇的可不仅仅只有这些。

  作为一年有6个月都是在冬季里的寒冷地区,东北人始终热衷于请客人上床,不,准确地说是请客人上炕。

  生活在东北农村或近郊,在初雪来临之前将土炕烧得“温乎”是一种最基础的求生本能,而在此时迎接客人的最高礼仪,便是在恒温37度9的火炕之上,吃一顿有酒有肉的热乎饭菜。

赵本山 策划

  除非有必须出门的理由,否则东北人在冬季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会在炕上度过。

  白天休闲娱乐,晚上睡觉做梦,躺卧于用砖头和泥土砌成的“温柔乡”里,东北人的每一次翻身,都是一场“如何使人体受热均衡”的物理学研究。

东北土炕

  东北土炕

  所以,“东北人不怕冷”是这世间最大的误解之一。

  行走于哈尔滨的街头,你永远不知道在姑娘看似单薄的外套之下,还藏着棉背心、大棉裤、二棉裤以及小棉裤,在低温面前,没有一件厚衣裳能躲在东北人的衣柜里过冬。

  当大风如同后妈的巴掌在你脸上胡乱地扇时,你就会知道,在寒冷面前东北人所表现出的怂不是怂,只是一种下意识的对生命的珍惜与渴望,而这便是东北版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东北冬天

  为了抵御漫长隆冬,东北人民也时常会做出一种在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

  朋友,你听过为了买菜而放假的传说吗?

  你见过把海鲜埋在雪地里出售的习俗吗?

  你想过把水果冻成冰后再吃吗?

  如果对于上述你的回答都是否定的,那么请到东北见证一下奇迹的诞生。

“嘎嘎甜”(形容特别甜)的东北冻梨

  “嘎嘎甜”(形容特别甜)的东北冻梨

  到了东北才知道,原来菜是可以用“百斤”为单位来进行购买的。为了给自己存到足够数量的蔬菜挨过冬天,东北人民常常会在每年十月份之后,开始一股集体屯粮的热浪。

  三步并作两步地翻上装有白菜、土豆、萝卜、大葱的蓝色卡车之上,身手矫健的男男女女们即使在最混乱的场景之内,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那根自己命中注定的葱,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转身向商贩吼到:

  “老板,就这个!给我来100斤,能帮我抬到楼上吗?!!”

买卖“秋菜”

  买卖“秋菜”

  那几个月,东北的街头总是热闹的,混乱的,但却有充满江湖气的。彼时,你给东北人几十斤水泥他或许抬不动,但你若给他50斤白菜,他扛起来就跑!

  后来,这一堪称人体探险般的抢购战役被称为“买秋菜”。

  为了能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拔得头筹,许多东北人民会为此请假,某些单位领导乐于助人,索性主动给出假期,“秋菜假”应运而生。

  可是光有青菜还不够,想要营养均衡,那海鲜和荤食也必然不能落下。

  说句完全不夸张的话,到了冬天,冰箱在东北的作用和纸箱没有任何区别。

  毕竟比起制冷,冰箱与冰柜在动辄零下十几二十度的东北,更多起到的,只是盛装物品的作用。

东北人在冬季里卖雪糕

  东北人在冬季里卖雪糕

  将生鲜食品和冰棍放进冰箱,再把冰箱推到大街,不用插电,不用合门,一台台冰柜好似迪士尼巡演花车,走到哪里都是一出《冰雪奇缘》。

  彼时每一位站在冰箱旁边的商贩都像是童话中的艾莎公主。他们身披大衣,踏水成冰,任北国狂风如何呼啸,他们都能坚定不移地说出那句:

  “10块钱2斤,这就是最便宜的了!”

  然而,在某些极度害怕麻烦的东北商贩眼中,冰箱是华而不实的累赘,于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食物的原始鲜味,他们会选择将海鲜插进雪地里直接出售。

  吸天地之灵气,取白雪之精华,当身长将近一米的鲅鱼被商贩大头朝下栽进雪地里时,这条1个小时之前还活蹦乱跳的大鱼,便完成了自己化身尚方宝剑的转型。

  此后半个月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你会看到这些“秋菜”及海鲜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人家的饭桌上。

  一根鲅鱼,十人分享,煎炒烹炸,招招美味,在东北,人们买卖的不是菜,而是江湖。

东北商贩正在用锯分割海鲜

  东北商贩正在用锯分割海鲜

  除了家常菜,烧烤同样是东北人最无法割舍的情怀。在黑吉辽地区,平均每10家餐馆里就有1家是烧烤店。

  醉生梦死就是喝,青春献给小酒桌。

  一张矮桌,三两好友,胡吃海塞,侃天侃地。生活在这里,男人们内心最大的喜悦,就是能在烧烤摊上完成一次堪比马云年终总结式的成功学演讲。

  从年幼时的偷菜经历,到少年时翻墙打球,再至中年时万般形态的言不由衷、身不由己……

  给东北老爷们一箱啤酒外加一盘花生米,他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讲出一万种人生哲理。

  在那时他们是无比快乐的,即使他们心中无比清楚地知道,醉酒回家的自己将会面临媳妇毫不留情的“爱之抚摸”。

  可他们在意吗?!他们不在意。

  这不是吹牛的代价,这是他们于婚姻中大彻大悟后的释然与坦荡,痛并快乐着。

  口音自带喜感,开口就是段子,这些年仿佛浑身都是搞笑包袱的东北人,撑起了中国喜剧界的半壁江山。

  前有赵本山、潘长江、巩汉林、范伟等前辈开辟道路,后有沈腾、马丽、小沈阳等人薪火相传,算上孙红雷、张译、沙溢等诸多“娱乐圈泥石流”,如果将演艺、娱乐圈中的幽默感评级,那东北艺人队将毫无意外地全员走进国家队。

  随着明星效应带来的曝光越来越多,人们对东北人的印象,已经逐渐固定在“有东北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笑声”之上。

  凭此东北人在近些年收获了不少好感与互联网流量,人们似乎正在慢慢遗忘,仅仅是在一年之前,这片黑土地还笼罩在“地域黑”的阴影之下。

  成长于重工业宇宙之中,东北与社会一直所追求的“精英感”似乎永远搭不上边,这样的反差是其幽默的本质,但同时也为别人的讥笑制造了理由。

东北城市中仍留有“重工业”的影子

  东北城市中仍留有“重工业”的影子

  “低级”、“恶俗”、“脑残”、“黑帮”……在还没有变成“网红”之前,东北人是众人群嘲的对象,他们仿佛时刻活在外界臆想的黑暗世界里,在逼仄的角落里,与误解如影随形。

  那时,很少有人愿意去了解,抗日战争第一枪其实是在1931年响于东北齐齐哈尔,全面抗战打了8年,东北人民打了14年;

  那时,也很少有人知道,第一桶原油、第一架飞机、第一条汽车生产线……其实都与这里有关。

  中国东北的历史里不缺艰苦和屈辱,更不缺奇迹与坚强,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人的本性与灵气也必定源于斯。

  纵使近几十年,人们习惯将这片土地形容为一名垂垂老矣的病人;

  纵使外界对于这里的误解与偏见从未消退;

  纵使这里有诸多问题让人无可奈何;

  可尽管如此,东北人民仍能笑对人生,愉悦别人,这是历史留给他们的性格,他们早已在苦难与贫困中学会了乐观与豁达。

  “生活多坎坷,但我依旧选择无条件热爱。”

  东北式幽默的精神内核,也许正是如此。

  部分参考资料:

  1、央视纪录片《闯关东》2、纪录片《铁蹄下的东北》3、《闯关东2500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4、小越平隆《满洲旅行记》5、《盛京通志》

  6、《关东过客》7、《吉林外记》

  8、《吉林通志》等

  图片及视频来源:

  《乡村爱情故事》系列电视剧、《马大帅》、《刘老根》、《东北一家人》、赵本山小品、视觉中国、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