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爆特警:我们一次也不能失败

你可能已经知道了,在6月份,我们拍了一部悬疑风的“网剧”。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从全国各地搜罗了不少好故事。

这一期,对警察真实故事充满兴趣的编剧及联合导演甄福群,与一位特警支队的 排爆专家聊了一下午。出于对特警的保护,我们将用A来代替他的真名。

排爆特警的故事

以下是排爆特警的故事。

7月正午,A正穿着全套防爆服趴在XX大道上缓慢地匍匐行进。

路面被晒得腾起沥青味道的热气,蒸得人喘不上气。A刚穿上防爆服没多久,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了。他的目标是马路上三十米外的一个黑色防爆桶,桶里放着半块砖头大小的疑似爆炸装置。几个小时前,一辆宝马X5开入路边的维修站例行维护,检查过程中店内人员发现了车内被人安装了一块疑似爆炸装置,报警后全店疏散。

A是某市特警大队的排爆手,这样的场景是他工作中的日常。排爆手在实战中穿着的 EOD防爆服约35公斤,套上头盔后仅剩下正前方120度的可视范围。 厚重的防护服正面可以抵抗1200m/s的冲击,而TNT爆炸时的爆速为6800m/s,炸药产生的冲击波会引起空气剧烈震荡,透过防护服首先冲击含气最多的肺部,造成肺部毛细血管广泛破裂、水肿,造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EOD9防爆服示意图

EOD9防爆服示意图

零距离排爆作业一旦失手,拆解炸弹的过程中发生爆炸,排爆手几乎没有生还可能。

“我们的工作里容不下失败,即便成功了9999次,一次失败就意味着终身失败。”

A在拿起防爆桶中的炸弹前, 首先要架设一台覆盖全频段的信号干扰仪,阻绝无线遥控爆炸的可能。这段30米的距离,他基本都是匍匐前进,架设完频率干扰仪,需要布置X光设备查看炸弹内部结构,最后一步才是对炸弹进行拆解处理。

A是这次XX大道任务的主排手,接触疑似爆炸装置的那一刻他感觉到一股寒意透彻骨髓。45分钟后炸弹成功拆除,脱下防爆服的A全身湿透,战靴里积聚了不少汗水。整个人就像是刚从泳池里爬上来。

任务执行完时,案件已经在微博登上了热搜。回到家时,女友问起“微博上说XX大道有个炸弹,特警都到现场排爆了。”

“嗯,好像是。”

A的家里连续三代人都是军人,高中毕业后他就进入了部队,在军校里开始接触爆破这门专业。直到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才依依不舍离开了部队。

部队的经历才是最让他兴奋的,“从业十年还没有我佩服的对手,真正的挑战还是在做解放军的时候。”聊起来的时候,他会下意识地摸自己右手的小拇指,小拇指第二趾关节附近有一圈不明显的疤痕,一次处理未爆弹药任务时由于设备故障一枚炮弹突然爆炸,弹片像蜂群一样盖过来,放在掩体的手没来得及收回,一枚弹片瞬间切断了手指。

如果不是电视台为防爆小组拍摄的纪录片被妈妈在CCTV9偶然看到,家里人至今都不知道A在警队里的真实职业。和其他排爆手一样,他们会熟练地向家属介绍自己执行任务时昂贵的进口装备,讲起最新的排爆机器人。他们不会提起为了最大可能为刑侦同事保留犯罪证据,会争取手工拆除。排爆机器人仅能在少数开放环境中使用,更不会提起在大当量面前纸皮一样的防爆服。

排爆机器人

排爆机器人

职业经历中接触过最惨烈的犯罪现场发生在X县一家便利店门口。凶手和便利店老板娘发生了一些口角,一气之下决定对老板娘实施报复。正巧凶手此前在工地上干过炮工,自己私下学过电子设备维修,于是用手机电池、民用电雷管和工地上私藏的乳化炸药组装了一枚跘发式爆炸装置。在乳化炸药里面,凶手加入了大量铁钉、钢珠,改造出了一枚杀伤力巨大的非制式爆炸装置。

当便利店老板娘早上上班开门时,看见卷帘门下侧一个东西,开门的一瞬间她用脚踢了一下,当场炸成重伤。当排爆小组到达现场时,便利店另一个门上还保留着第二枚类似的爆炸装置。

大多数民间自制炸弹对专业排爆手来说都比较好拆除,制作一个专业的爆炸装置需要大量物理、化工、电子、机械、无线电等专业知识。然而但凡能够有任何一个方面的知识积累,就足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在特警们的圈子里,有一句顺口溜:“有毒必有枪。”快递公司检查货品的过程中发现包裹中有枪支弹药零件,民警沿着快递信息锁定了一套居民楼中的住所。一切布置完毕后,特警们持枪撞开房门,客厅正中的桌子上密密麻麻摆满了正在组装中的子弹,所幸犯罪嫌疑人正端着一份毒品享受繁忙工作中的小憩,当A和队友从卧室中翻出一箱填充子弹的 PA炸药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PA:2,4,6-三硝基苯酚的缩写,炸药的一种

PA:2,4,6-三硝基苯酚的缩写,炸药的一种

处理未爆弹药虽然危险,却是排爆手工作中最简单的事。棘手的工作反而是面对一大片可能存在爆炸物的区域却无法确定爆炸物的数量和位置,这种情况只能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进行搜查。

“枪法再好,一枪也只能打一个人。而一个爆炸装置就可以造成很大的社会恐慌,爆炸装置还可以通过预先布置、投掷、遥控等各种方式达到目的。”

几年前一家石材厂的老板正在家里休息,接到电话得知有工人在厂里踩到炸弹下半身重伤,忽然想起最近曾经接到的一个勒索电话。

石材厂中四处堆放着加工中的石料,为了排除现场仍有爆炸装置的可能性,特警出动了专门搜寻爆炸物的警犬,在当时情况下,再好的设备也不如警犬对爆炸物的敏感度。

正当特警带着搜爆犬四处寻找炸弹时,其中一只警犬不慎从松动的石板上滑落,踩到了一枚爆炸装置,飞溅的弹片从带犬民警的耳部穿过。排爆小组研究发现爆炸装置为氯酸盐类装药,讨论后当即决定放弃人工和警犬搜爆。使用消防用水枪现场进行无死角浸泡,然后出动改装后的重型机械对现场进行反复敲击碾压铲除,排除再次爆炸的可能。

导演怎么说?

甄福群:

《在劫难逃》故事原创作者

听到A讲述他参与排爆的经历后,我感到非常震撼,并不是震撼于他排爆时的惊心动魄而是他在跟我讲述时脸上的平静,如同在讲述一个他听来的故事般轻描淡写。

这让我在脑海里不禁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个繁华都市的中心大道上,一个身穿防爆服的排爆手正朝着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危险而对于他而言是责任的东西匍匐前进。当街头巷尾正在热议时,主角推开家门,看到桌子上热气腾腾的饭菜,笑容再次爬到他的脸上,一家三口欢声笑语的讲述着今天各自发生的点点滴滴,只不过他口中的事情被他删减了绝大多数的情节。

编辑=彭鑫 文字=王殷

摄影=神思远 设计=辛立媐